作为父母,我们总希望给予孩子最多的爱。怎样才是爱孩子?答案或许有很多,但谈到这一点,相信大家一定都很认同,那便是:给予孩子优质的教育,让他们受益终身。
一份良好的教育,既能够照亮孩子们前行的方向,也能够为孩子们的未来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
在这条漫漫成长与前行的道路中,孩子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好思之家的教育理念中,“全球化意识”、“设计思维”、“共情”等都是我们非常看重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也时刻践行着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理念与学习环境,将校园里的十大核心价值观融入于孩子们的日常学习与探究活动中。
近日,家庭杂志《TimeOut Family》有幸采访到了好思之家幼儿园联合创始人 Farshad Danicek 先生,浅谈了一下他对于“共情”这一核心价值观在学龄前儿童发展阶段的影响,并分享了他个人一些非常宝贵的想法和建议。
为何“共情”如此重要?它在幼儿成长关键期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家长应当怎样做,从而支持孩子们身心得到更好地发展……?欢迎您阅读本篇文章,与我们一起探究共情的力量及其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联合创始人 Farshad Danicek 先生
Farshad Danicek 先生是好思之家幼儿园的联合创始人及课程研发主任。他来自德国,拥有教育学硕士学位,深耕于儿童早期教育领域已超过30年。在过去的16年间,Farshad 先生一直致力于瑞吉欧教育理念在中国的推广及传播。
序言
说到“共情”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随着当代社会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大众对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注,“共情”已被广泛地认为是当今社会每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或在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世中所需要具备的一种品质及能力。
共情,概括地说,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与他人一起进行感知与感受”;它是指个体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他人的情绪、思考角度及感受,从而正确地处理问题。
共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不可否认,共情已成为幼儿成长关键期里所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品质。
鉴于这个原因,《TimeOut Family》家庭杂志有幸采访到了好思之家联合创始人 Farshad Danicek 先生,请他分享一下“共情”对幼儿成长阶段的重要性,以及作为家长,如何在家里及校外时间段,有效地引导并培养孩子们身心得到更好地发展。
Q1: 为何对一个儿童来说,拥有共情能力如此重要?
共情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能够注意到或意识到他人的心理活动及情感状态,继而产生同理心的能力。
培养和学会共情是一种基于认知能力的过程,它是儿童在认知、社交情感等领域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儿童来说,共情非常重要。一方面,他们学会了去理解同伴的感受,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另一方面,共情也有助于个体正确地预测和预判他人的行动,从而辅助个体生成相对应的正确的行为。
举一个例子,当一个2岁的孩子故意从别的伙伴那边拿走玩具时,如果那位伙伴开始哭泣或者非常难过,则此时这个孩子也可能会开始哭泣,不知所措。
然而,一些年龄更大的、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共情能力的孩子,他/她从一开始可能就不会打算把玩具从伙伴手中拿走,因为他/她知道自己将玩具拿走后,自己同伴的反应会如何。并且相反地,这位孩子可能会提出其他点子,例如大家交换玩具一起玩,或邀请自己的同伴加入正在进行的游戏。
Q2: 一个幼儿何时会展现出 他/她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始于儿童将视角从自身转向他人,是儿童从“以自我为中心”转换到“社会意识”的一个过程。
在幼儿处于18个月至3岁的年龄段,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孩子开始意识到他/她自己的感觉有时与他人的感受并不相同。
在这个时候,你可以看到他们安慰人的第一个动作——例如当他们看到一个悲伤的人,他们可能会上前去拥抱这个人,或将自己最珍爱的玩具递给那个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不仅会对他人的不同感受(快乐、难过等)做出反应,同时也会一步步去理解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
Q3: 孩子通常从哪些途径能够
学习到共情、同理心?
共情可以自然习得吗?
总地来说,一个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他/她在早期童年经历中的第一次情感体验。
这其中,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为孩子所树立的榜样尤为重要。
孩子们通过观察、学习,继而将这样的行为印刻在脑海中,转化为在日后类似情境中自己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因此,语言使用也显得非常重要。在家长引导孩子们的过程中,使用得体、适当、有情感的语言以及正确的语气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身所处的场景,从而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在不同的情境中,自身应当持有怎样的态度和行为。
Q4: 当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家长需要引起警惕,因为它展现了孩子可能缺乏共情这一能力?
对于一些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有时他们的行为会对其他儿童和成人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不断重复他/她具有一定破坏性的行为,那么你可能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尝试多加引导,帮助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慢慢地学会有同理心,从而培养共情的能力。
举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可能喜欢经常从别的小伙伴那里拿走玩具,或者喜欢在别的孩子玩耍时去打扰、干扰他们。有些孩子甚至会因为看到其他孩子由此变得焦躁不安而觉得新奇、兴奋;如果孩子持续有这样的表现,那我们可以说,孩子现阶段可能缺乏共情的能力,他们还不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或去顾及他人的感受。
当然,也有些孩子只是单纯地理解不了他人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因此在一些情况下,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反应和动作。
对于以上这样的情况,我建议家长或监护人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与关注,引导孩子慢慢地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世界向“社会群体意识”过渡。
你可以帮助孩子去理解其他孩子当下的行为、动作、情感和语言表达,从而辅助孩子慢慢地学会从他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并更正自己的行为。
Q5: 能否为家长们提供一个他们在家里能够辅助孩子培养共情能力的小游戏?
当你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时,首先请记住一点,在同一个情境中,不同孩子的情绪以及行为反应可能都不一样。
例如,你家里的一只宠物去世了,有些孩子会哭得非常伤心,而有些孩子会非常害怕,焦躁不安。
作为父母或监护人,你应当尊重孩子的任何一种情绪。你也需要让你的孩子明白,情绪很重要,而且学会公开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十分重要。
在家里,我建议各位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谈论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起始点,帮助孩子们学会理解情绪,继而慢慢学会有同理心,学会共情。
我也非常建议各位父母在平日的生活中,当问起孩子们在校园里发生的事时,应当多留意孩子们的情绪。
例如,当你的孩子说今天他们班里有个同伴没来上学时,你可以问:这位小朋友今天没来校园吗?你知道他/她为什么没来吗?你会想这位伙伴吗?
或者,如果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了争吵或不愉快,你可以引导孩子具体阐述一下事件的缘由,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会发生不愉快,对方的感受如何,以及孩子自身的感受如何,从而引导孩子更好地去理解何为“换位思考”。
通过多加地去思考及感受,孩子们将得以更有效地培养自身的共情这一能力。
小结
共情的本质不是要求我们去赞同对方,而是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它让我们明白要学会观察,学会用心去体验身边的环境,以及去了解身边的人。
扫二维码,参观我们的园区!